300万年前的大熊猫食肉 现在为何食竹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合作完成的重大研究成果——熊猫种群演化史及其适应性,在学术期刊上在线发表。这项研究运用了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方法,为我们描绘出了熊猫演化的完整轮廓。
回溯熊猫的演化历史,我们可以追溯至800万年前。曾经的熊猫种群繁荣昌盛,然而如今,仅存的种属——大熊猫却濒临灭绝。最新的调查显示,大熊猫仅分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六个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大约仅有1600只。
科研人员根据基因组信息研究发现,这六个山系的熊猫可以划分为三个遗传系:秦岭、岷山以及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通过重建大熊猫从起源到如今的演化历史,科研人员揭示了它们所经历的两次种群扩张、两次瓶颈和两次种群分化现象。
大约300万年前,原始大熊猫的食谱开始转变,从肉食为主转变为以竹为主,这时,“侏儒型”大熊猫开始出现。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竹林生长,促使大熊猫种群出现了第一次扩张。大约70万年前,大熊猫种群数量开始下降,30万年前出现了第一次瓶颈。这一变化与中国的两次巨大的更新世冰川作用密切相关,寒冷的气候导致体形庞大的巴氏大熊猫取代了“侏儒型”大熊猫。
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之后,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再次出现扩张,并在5万年前到3万年前达到顶峰。期间,大湖期温热的气候和大熊猫栖息环境的改变对其繁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末次冰期最盛期,由于严重的高山冰川作用、气候寒冷和黄土沉积,熊猫栖息地大量丧失,造成了第二次瓶颈。
大约30万年前,熊猫种群分化为秦岭和非秦岭两支。模拟结果显示,4万年前非秦岭种群扩张了三倍,而秦岭种群下降了80%。之后,非秦岭种群数量逐渐减少,而秦岭种群逐渐稳定。大约2800年前,非秦岭种群进一步分化,形成了岷山熊猫和邛崃山-大小相岭-凉山熊猫两个分支,形成了如今稳定的三个遗传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秦岭熊猫时,研究人员发现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比自然环境更为严重。自春秋时期的农业变革和林地开垦,到汉唐时期的森林砍伐以及将熊猫用于娱乐和外交策略,人类活动对熊猫的生境和种群造成了严重影响。
fedex快递查询
- 300万年前的大熊猫食肉 现在为何食竹
- 泰山及周边一至二日线路攻略
- 四明山盘山公路路线旅游攻略
- 冰峪沟几月份去最好-门票多少钱一位
- 99分女朋友在哪拍的 -取景地
- 武汉江汉路茶颜悦色在哪里
- 入境东莞最新隔离政策 东莞春节离莞规定
- 如何有效进行数据收集 实用方法与技巧分享
- 玉溪好玩吗 景点推荐及交通指南
- 辽宁泡温泉去哪里好 辽宁泡温泉出名的地方
- 贵阳哪里有独立泡池的温泉 贵阳哪里泡温泉最好
- 青岛纺织博物馆门票多少钱 青岛纺织博物馆介绍
- 本泽马背锅是什么梗 本泽马为什么要背锅
- 2025重庆园博园腊梅观赏攻略 园博园腊梅观赏时间
- 2025武汉荷花赏花地点推荐+花期+地址+交通
- 看待宇宙新方式 引力波或可解决六大宇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