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没斗过司马懿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当我们谈论历史上最有智慧、计谋最深远的人时,诸葛亮无疑会被提及。通过对比他与司马懿的人生结局,或许我们会发现,司马懿才是真正的大才。他看穿了诸葛亮的弱点,最终笑到了最后。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往往认为诸葛亮是正统的奇才,而司马懿则是侥幸的奸才。这种看法主要源于戏曲演义和民间文化。人们总是倾向于憎恶扬善,诸葛亮的形象显然比司马懿更加光明和高洁。我要说,这正是诸葛亮输给司马懿的地方。
诸葛亮过于珍惜自己的名声。他行事谨慎,不想出任何差错。在北伐时,他总是选择最安全的道路。即使是兵家的奇谋,诸葛亮也不敢轻易尝试。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袭”就被多次否认。无论希望多么渺茫,诸葛亮也不愿冒险一搏。
如果输了,他不仅输了一场战争,还输掉了作为蜀国丞相的威望、史书中的声名以及自尊心。与此相比,司马懿并不在意自己的脸面。他后来能够伪装成病痛缠身的模样,骗过世人,夺取了曹魏的权力。
诸葛亮的失败,司马懿用17个字做出了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意思是说,诸葛亮志向远大,却不能审时度势;谋略过人,却缺乏决断;善于统兵,但权力不稳固。
司马懿信心满满地评价道:“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他对诸葛亮的失败原因看得透彻。从227年第一次北伐到234年病逝五丈原,诸葛亮多次与司马懿正面交锋。没有人比司马懿更了解诸葛亮的弱点。
一出《空城计》,诸葛亮的大名传遍天下。他指点江山、分析形势的确有一套。但在现实操作中,他却常常多谋少断,错过合适的时机。诸葛亮自己的过于出色,使得其他人都相形见绌,就连蜀国的君主也对他有所忌惮。
在诸葛亮北伐时,刘禅甚至会因猜疑而将他召回。这正是司马懿所说的“好兵而无权”。大后方不稳定,诸葛亮想要施展抱负就总是受到束缚。尽管诸葛亮的形象再完美,如果他不能克服这些弱点,注定会失败。
那么,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承认,司马懿能抓住诸葛亮的弱点,并成功地利用这些弱点来取得胜利,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