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的尸骨为何没能运回国内安葬?
毛岸英与毛泽东的合影静静挂在墙上,时光流转间,似乎还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彭德怀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正陷入深深的沉思。他的目光停留在军委总干部部送来的电报上,电报是关于志愿军总部关于安葬毛岸英烈士的请示。
彭德怀推开文件夹,摘下老花眼镜,望着窗外的远方。他端起杯子,一口气喝了几口水,然后起身在办公室的地毯上来回踱步。他的脑海中反复琢磨着电报的内容。
几天前,这份电报就已经在彭德怀的办公桌上静静躺着。关于毛岸英的安葬问题,军委总干部部已经起草了复电。他们建议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北京安葬。这样的做法看似无可厚非,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他们的遗体都被运回国内,安息在安东、沈阳等地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彭德怀是一个坚持原则、光明磊落的人。他深知这件事并不简单。在他的内心深处,觉得将毛岸英的尸骨运回国内安葬并不妥当。他想起那场旷日持久的抗美援朝战争,多少中华儿女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毛岸英也不应该例外。毕竟,毛主席曾经亲口称毛岸英是志愿军中的一位普通战士。更重要的是,作为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的象征,作为毛主席本人和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体现,毛岸英应该长眠于朝鲜的土地。这是一座跨越鸭绿江的友谊之桥,这是一座树立在中朝人民心中的感情丰碑。
他吃完晚饭后,再次坐在办公桌前,脸上的表情严肃得如同一尊神像。他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思绪飘向远方。他默默地想着毛岸英,想着那场战争,想着中朝两国的友谊。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和激情,他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心声。
周恩来看完彭德怀的信后,沉思良久。他认为老将军说得有道理,毛岸英的尸骨不应该运回国内安葬,更不应该在北京安葬。他应该和牺牲了的所有志愿军烈士埋在一起,这也是毛主席的意思。这样做不仅具有更大的政治意义,也是对中朝两国友谊的见证。于是,他将彭德怀的信批转给毛泽东阅示。
“主席!”毛泽东的秘书走进菊香书屋,轻声地说,“总干部部发来电报,关于岸英的安葬问题,彭总认为从大局考虑,这样做不妥。这是彭总给总理的报告,总理请您阅示。”话语间充满了对两位伟人的敬仰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