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无人物流 需小心其沦为“技术花瓶”
可以肯定的是,无人化技术若能在物流领域实现突破,于行业发展来说,必定有莫大好处。只是一类高新技术从研发到使用,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发展无人物流,需小心其沦为“中看不中用”的“科技花瓶”。
提到无人物流,恐怕很多人会不由地联想到“无人超市”。同样是带着“无人化”光环的一类新型服务,无人超市在诞生之初,就备受关注。可随着热度的冷却,有关服务质量的批评随之出现,有不少无人超市甚至必须退化到“有人化服务”才能正常运营。这似乎也说明,强行推广无人化技术不一定好,若无法克服现实瓶颈,在高大上的技术也是无用的。
眼下,有不少人将无人化技术,标榜为物流行业中的“黑科技”。事实上,无人化技术的推广,也的确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诸多畅想。可对消费者来说,是不是“黑科技”并不重要,毕竟无人化技术的运用,并不能给消费者带来直观的享受。消费者能不能从中得到便宜、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才是无人物流能否生存下来的关键。
有不少企业声称,在其物流系统中,运用到了无人机、无人、无人等尖端的无人化技术。相关消息在引发热议的同时,也不禁令人疑惑,这些技术到底有多大实用价值?要知道,物流系统是一个需要高度稳定性的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转。
就目前来说,无人机受电池、载重、天气、操作性等影响,在近几年内所提供的配送服务,恐怕比不上实在,而看上去“高度智能化”的仓储机器人,在大件货物方面,也难以达到“人类双手”的标准。至于无人卡车,且不说无人驾驶还需要突破安全顾虑,试问有多少企业有资本持续使用L4级的智能卡车?
当然,也有人会说,无人物流的最大作用,在于减少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可换一个角度看,技术的开发使用也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眼下“人工智能”技术还未“落地”,无人物流所需要的智能化技术成本不容小窥。虽然有调查显示,我国物流行业消费规模已超过12万亿,可利润率不高的问题也依旧存在,物流企业维持无人物流的开发和运作,难度不小。
也许对物流企业而言,抛出“无人物流”的概念,目的并不在于实现技术的深度运用,而在于吸引消费者及投资者的关注赚热钱。然而,有不少现实事例表明,盲目炒作新概念,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资源的虚耗和技术的浪费。国际快递网希望在无人物流蓬勃发展的当下,有关部门能加快技术规范的制定,同时防范炒作现象的滋生,为行业的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fedex快递查询
- 劳动模范杨莹:小快递也是大事业
- 快递电动三轮车陆续换新
- 亚马逊在法扩展包裹取件柜网络
- 亚马逊在法国建研发中心,打造30分钟无人机配送
- 亚马逊一季度净利润7.24亿美元 同比增41%
- 亚马逊在法国扩展包裹取件柜网络
- 亚马逊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1%
- 敦豪StreetScooter电动车2017年产量将翻番
- DPD移动客户端下载量达百万次
- 联合包裹部署燃料电池电动送货汽车
- 马云访阿根廷签战略合作 总统推销葡萄酒
- 我国首开到新德里联运班列 东西双向货运大通道
- 刘君率团出席亚太地区邮关合作联合研讨会
- UPS部署燃料电池电动送货汽车
- 港铁计划联手中铁总,竞标350公里新马跨国高铁
- 海航集团收购瑞士免税店运营商Dufry的17%股权